夺鼎1617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   既然独石失陷了,那么朱祁镇大军路过的时候应该有所发现,而事实是朱祁镇从头到尾压根不知情。也就是说,朱祁镇经过宣府的时候,蒙古大军已经撤出,但是朱祁镇刚刚过去,蒙古大军又回来了。这条道路就算是节假日期间的高速路,不用领卡交费,至少也会造成临时的交通拥堵吧?但是为啥蒙古军队就是这样来去自如呢?

    第三,为什么也先对当地的地形比朱祁镇还要熟悉?

    史书记载,朱祁镇撤到土木堡的时候,也先已经占据了水源,这不对劲。土木堡就在怀来县,离北京一步之遥,这个地方,并非前线,也先不可能对当地如此熟悉。

    第四,宣大军队消失了。

    也先从大同撤军,联合阿剌包围朱祁镇,也就是说,大同之围已经解除了,同时,宣府也不再受到攻击了,此时形成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的局面。

    也先包围朱祁镇,但是后路却被郭登杨洪给断了,只要郭登等人学习张灵甫的计策,也先就彻底完蛋了,但是实际是郭登效法了李天霞,而且郭登比李天霞还狠,李天霞好歹派了一个团,郭登压根一个蚂蚁都没出,而杨洪,除了派个信使之外也没出一兵一卒。

    也就是说,土木堡之变,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宣大守军勾结也先弑君的丑闻!

    那么,这场丑闻到底是谁策划的?

    有作案动机、作案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号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于少保!

    别忙着拍砖!咱们有证据说话。

    证据在哪?有三点证明于谦最可疑。

    第一,宣大原来就是于谦的地盘。

    于谦一直在任职宣大总督,正统十三年才入京任职兵部侍郎,第二年,也先就犯边了。

    第二,也先很熟悉宣大的地形。

    这条直指于谦,除了于谦,别人都不具备时间来勾结于谦,让也先熟悉当地地形。

    第三。御驾断粮。

    当时大军所需的粮草是由兵部调度的。别闹错了,这事,不归户部管。而英宗北伐,带走了兵部尚书。当时兵部的主事人就是于谦。

    也就是说。于谦从宣大荣升兵部侍郎。第二年也先犯边,然后英宗率军北上,由于谦提供粮草。但是于谦断了英宗的军粮,接着英宗发现也先对自己的地盘比自己还熟悉,而且宣大守军不约而同的拒绝了救援自己。

    除了于谦,谁能做到?

    除了于谦的证据之外,文章中还引用了几个随驾出征的文官的年谱和笔记作为旁证。这几个人虽然官职、部门、履历、籍贯不同,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在出征之前拜托同僚和朋友一件事。给自己写墓志铭或者是祭文!这分明就是知道这一去有死无生!要先把后事安顿好的节奏!

    有了犯罪条件、作案动机了,那么,他的犯罪目的何在?显然他不想改朝换代,但是,他的目标却是改变朝中的权力架构。

    大明朝廷的权力结构,在朱棣的好孙子朱瞻基同学的一番折腾下,从他父亲在世时的三杨独大,逐渐变成了皇帝笼络太监和勋贵集团来对抗朝中文官的局面。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面达到了极为微妙的平衡。

    而于谦这番作为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平衡。

    这场战争,皇帝吃了闷亏,成了鞑虏的俘虏,名声大跌,虽然侥幸夺回皇位,但是声望也是不复从前。而太监更是被当成了靶子,背上了千年黑锅。而勋贵集团,张辅朱勇这群老臣纷纷折损,成了土木堡忠烈祠中的牌位,导致勋贵集团的势力突然产生了断档。(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到土木这个小村子去看看,里面到现在还有忠烈祠,里面供奉着土木之变殉国的大臣牌位,几乎都是勋贵,文官即使有也是级别很低的人物。)

    皇帝实力大跌,太监集团实力几乎跌倒低谷,勋贵集团青黄不接,那么朝中的文官集团呢?

    面对这个尴尬的局面,新上任的朱祁钰除了依赖文人也干不了别的。至此,大势不可逆转,文官彻底取代了勋贵和太监成为了明帝国的统治者,而他们也吸取了于谦被杀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