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国往事第二部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从廿四日众人开始增补新词起,一直到五月末,通书什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短短五天下来,大家已经为这本更大的匈奴语词典增补了两千条新词。光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在匈奴语词典上所做的贡献,就已经逼平《尔雅》的水平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辞书,《尔雅》收录的条目也仅有4300余条。

    在体例和结构上,通书什的士兵们也没有根据《尔雅》的经验来进行这部词典的编纂。乐正绫和天依带给他们的是海国的经验——无论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些字典和词典都是根据字母来排列的。而在没有26拉丁字母传统的汉代,乐正绫将其稍微改变了一下,让学生们将这本词典按照音序来组织词条。故从某种程度来说,通书什的这份工作,还为古典时期东亚的词典编辑提供了另外一套组织条目的架构:根据音序来排列。

    早在三个月前,天依就在词典底本的序言里写了本部词典是“因声定类,利见查检”,只要一个人听到了一条匈奴语的发音,他就可以通过首先听到的辅音或者元音来在词典中找到它的位置——不会国际音标的也可以根据汉字谐音来寻得这条词的所在,可谓方便。

    美中不足的是这部词典还是在“学富五车”的时代编定的,它的载体是厚沉的简牍。每当要查阅的时候,需要查阅语词的人得将十几卷简牍都搬出来,然后一一地翻阅。倘若要随身携带,也不方便。故这本词典的命运早在什士们将一个个词条写入简中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的——它注定是要被封存在天禄阁中,只有那些平时不太接触匈奴人的、馆阁当中的学者——比如司马迁和司马谈,要了解一些匈奴部落的风俗人情时,才会光顾它的藏室,在里面翻上一翻,当一本百科全书那样看看。

    不过万事毕竟都有个开头。在公元前,能搞出这样一部词典,就已经实属不易,利用了许多现代语言学的入门知识。倘若要将它做成《现代汉语词典》那样人手一本的程度,恐怕不等个一两千年是真的没有办法。天依虽然有在这个时代推广活字印刷的意愿,但是活字印刷的基础在于造纸业的蓬勃发展。从元狩二年十二月一直到元狩二年五月底,赵司马一直没有给他们带来关于那个麻纸作坊的任何消息。也就是说,第一张可供书写用的、纤维均匀纹理平顺的纸还没有造出来,更遑论印刷术了。

    时近六月,工作也没有那么好做了。天依和乐正绫二人还是低估了关中的气候,五月份她们见识到的热流,在天禄阁方面用凉棚覆住了院子以后,并没有给参与校书和增补的什士们带来进一步的困扰。但是在五月底,下午不再出现什么雨水之后,东阁北二院中的热度平衡再次被打破了。就算什士们把桌案搬到檐下,什么事也不做,空气中的热量也会渗过凉棚上覆盖的茅葺,进入院内,将众人热得汗流浃背。

    两位女什官作为通书什物质条件的保障者在这方面出了很多力气。每当什士们不向她们提问题的时候,天依就和几个宫女打来凉水,将水泼在院中的砖石上,让水蒸发。每过一个小时,她们就这样泼一次。但是对于天依来说,这种降温的效率比起屋的就说,该要的就要。等我从塞上回来,你们再归我约束。”赵司马言简意赅,同时向她们做了个眼色。显然,在私下讨论的时候,赵司马曾经向二人提到过中尉所属的派系。他今天能同乐正绫说“该要的就要”,说明就现在的态势下,这名中尉在朝廷中还不敢直接节制骠骑将军托人管理的部队。这对通书什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说完了这条消息,赵司马又一一地走过什士们,同他们寒暄了几句,才同那名军尉离开现场。按他的估计,此次出征可能又需要两个月。

    “中尉!我们的待遇可真是优渥。”士兵们讨论道。在现在这个时世,中尉是北军的总指挥官、京畿地区的治安官,手掌禁卫,实力雄厚。这个官职也是后世执金吾的前身。不知道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导,通书什在与他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新的事情。

    ——第一节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