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谜城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听了兰陵的这一通解释,再看看这两张度牒,然后再联想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特别是联系靖难之役的相关传闻,大家多多少人对主件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原来先前兰陵所说的那一切都还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他讲的那一些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而已,根本无法全面客观地把那段真实的历史展示在大家面前。这里面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奥密,或者牵扯更广的地方,而这里面的秘密连兰陵,或者说她的外公,以及众多的史学家都不知道。

    其实,李子木也应该早就想到了,只是经历了这一段埋单的历练,他为人不是那么武断,更没愿意去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在没有得到确凿证据,真像大白的一天,就不能随便下结论,一切猜测都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不能轻易地在外人面前表露半分。

    教授出事以后,他就时时在自己心里时告诫自己,这即是经验的总结,也算是一段惨痛的教训吧!

    在四象玄阴阵和巨子塔里面的那段经历,他便发现了墨家消死亡的一些线索,再后来听教授也讲过,墨家第十四代巨子,墨洽笫因为得罪了汉武帝,所以逃到了当时朝庭控制力较弱的南方地区。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只有隐姓埋名,以“木”为姓,因为在南方“墨”与“木”发音相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记往先辈的姓,而又不至于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他的美好愿望也没有持续多久,后来不知为什么走漏了消息,官府对姓“木”的人也大开杀戒,所以他的后代连“木”都不敢姓了,只能入乡随俗,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一样,实行父子连姓,这样才避开了血腥的杀戮,让自己的后人能够安全地繁衍生息了下来。

    随着朝代的更替、时间的流逝,特别是知道真像的人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对这一段历史都缄默其口,导致很多墨家后人已经遗忘了这一段历史,甚至连自己本来姓什么都已经忘记了,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少数民族了。

    但他们的族长却世世代代都不敢忘记,他们一直都想着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恢复祖宗的木姓,再次光宗耀祖,那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同时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己任,时刻牢记在心里,一刻也不敢放弃。

    斗转星移,事过境迁。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元朝末年,因朝纲不振、史治腐败,天灾不断,人祸连年。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朱元璋一干豪杰趁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朱元章更是后来居上,先后战胜了其他势力,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力量,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他的身边猛将如云,谋士如林。

    1355年,胡惟庸投奔于他,因为当时朱元璋身边武将众多,而谋士较少,所以他迅速成为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智囊,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他也经常不离朱元璋左右,受到了很高的待遇。

    有一天,闲暇时刻,朱元璋感叹到,世人皆言得江山易,守江山难,历史上有很多大一统的王朝都只是历时二世三世而终,创业的帝王开疆扩土,呕心沥血,力求文治武功,国泰民安,而守成的继任者往往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从而毁掉了这来之不易的锦绣江山。

    胡惟庸当时就在他的身旁,他也知道朱元璋发表这通感叹的目的和意义,但又不好插嘴,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敏敢的话题。

    朱元璋见胡惟庸站在一旁,却不言不语,便主动问起他来,“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万世基业能代代相传下去呢?”当时朱元璋虽然还没有称王,但他问鼎天下的雄心早已暴露无疑,所在他在谈吐之间,毫不避讳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

    胡惟庸心里很清楚,自己的主子主动问起这么敏感的问题,那是把自己当心腹的表现,那正是自己邀功得宠的绝好机会,所以自己要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一番,不能让主子失望。

    但朱元璋又是个大老粗,你给他讲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肯定听不懂,你要是给他讲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搞不好会若得他雷霆大怒,甚至丢掉性命都有可能。更不能说自己不知道,那样会让自己的主子对自己大失所望,自己刚刚得到的荣誉和地位也有可能随之失去,今后可能不会再信任自己了。

    怎么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既让主子听得懂,又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肤浅,同时又能完美地回答主子提出的问题呢?

    而那胡惟庸毕竟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