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仓库回古代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阳春三月,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李园的新项目正式开始攻坚,这次是水力织布机、轧棉机和棉花选种。

    李咎选这三个作为接下去一段时间的重点也有他自己的考量。

    骡机和飞梭出现后,市场上对于棉花和运输能力的需求暴涨。

    棉花的需求量增加是可以预见的,过量的纱线产能导致必须将纱线运到外地去作为半成品卖给、租给织布的人家,倒是后来才出现的传统作坊模式的新应用。

    周边许多地方的传统家庭生产单元已经不再进行纺纱,他们直接从市场上买棉纱回家织布。

    或有布庄大批量从青山、金陵等地买进棉纱,然后交给当地的家庭妇女织布,按棉纱的消耗数量和产出布匹的数量、品种给予工钱。

    棉纱的辐射范围一直要到交通成本足以覆盖两地棉纱的价格差,才会停止扩散。时间一长,骡机生产的棉纱难免积存下来,逼迫织布业发展。

    在李咎提出要复制水力织布机之前,已经有些老牌纺织工坊在琢磨提高织布效率了,只不过灾后低廉的人力成本让他们更愿意采取增加人的方式来增加织布能力,而非推动极其的变革。

    现在因为织布业和骡机出厂速度的限制,现在还能勉强维持平衡。然而看看玉鹤县的初级圈地的情况,恐怕这种勉强的平衡也压不了多久,上下游的价格和市场早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除了将骡机生产力转移出去之外,暂时没有别的办法应对这种变化。

    显然转移生产力并不符合李咎的区域优势最佳配置的想法,一个地方如果不适合生产棉花,或者相对棉花更适合生产其他经济作物,那么在考虑了交通运输成本的基础上,这个地方本来就不该发展棉纺织业。

    最优策略是让适合棉花种植的地方可以产生更多的布匹成品,那么需要更多的棉花和更快的织布机。

    然而又不能将种植粮食的土地拿来种植棉花,皇帝陛下不允许。皇帝陛下对一个地方的粮食种植面积设置了严格的规定,要扩大棉花种植,必须等比地提高粮食产量。

    这个政策逼迫当地若要搞棉花产量,不能侵占粮食的耕地,就只能主要依赖拓荒。拓荒的荒地还不能只种棉花,依然要按一定比例分去进行粮食增产。

    其实仔细算来当前粮食增产的主要手段也是拓荒,其次是增加畜力和人力投入,再次是李园的大棚、种子、土肥技术。精耕细作可以得到不错的结果,不过仔细计算精耕细作投入的人力,对比开荒投入的人力,还是开荒的效率更高,特别是加入了土肥法和种子优化之后,拓荒的产出再次大幅度提高,于是拓荒依然是增加粮食产出的最优解。

    所以一切绕到最后都是用有限的生产力去追求更高的上下游产出。李咎相信这个时代依然会有聪明人,而且他已经给出了正确的方向,只要照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早晚都能收获成功。

    而李咎要做的就是给狂飙的生产力加个笼头,让它保持在正确的道路上狂飙,对平民造成的伤害再低一点,让社会变迁得再顺利平滑一点。地球位面历史上出现的童工包身工,李咎决不允许出现在他所能控制的地方。

    复原机器和招工两件事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