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ps:看《材料帝国》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杨新宇这话有三分是调侃另外七分倒是出自于真心。他也是个技术干部出身但要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远见是远远不及秦海的。早在浦桑汽车国产化工作时期杨新宇就经常向秦海征求意见这些年来他向秦海求教的次数多达数十次每一次都能够从秦海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于是对秦海的依赖就越来越强了。

    听到杨新宇这样说秦海略略地谦虚了一句然后便直奔主题问道:“杨主任是什么事情让你这样操心说出来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帮你分担一点。”

    “说起来倒是我的老本行还是汽车的事情。”杨新宇说道。

    “汽车?”秦海点了点头“难怪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搞汽车倒也的确会让你这个大主任操心啊。”

    90年代中期的中国汽车市场用“诸侯林立”来形容也并不过份。继浦桑汽车引进项目取得成功之后又有几家大型汽车企业通过合资方法从国外引进了汽车生产技术形成了几大合资汽车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各省市都看中了汽车工业的广阔前景纷纷申请建立自己的汽车企业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

    按计委和机械委原来的设想国内并不需要建设太多的汽车企业而是应当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做大做强。然而各省市在汽车产业上的决心是难以抵挡的。他们动用了所有的游说能力向计委施压迫使计委发放出一张又一张的汽车生产牌照开始了一场汽车工业的跃进。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不算晚但因为中间有一段时间与国外隔绝在技术上出现了断层。浦桑汽车引进项目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浦江汽车厂造了20年的浦江牌小轿车临到与国外合资的时候发现自己所有的技术都是落伍的不得不从一个小螺丝帽这样的地方重新开始补课。

    得益于浦桑汽车国产化项目打下的基础如今国内的汽车配套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能够提供相当一部分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材料这也是各地敢于上马汽车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汽车技术毕竟不是那么简单的汽车的外观和结构设计。以及汽车中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在内的核心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国内汽车行业的短板。杨新宇作为机械委的官员不得不为这些事情而焦虑。

    “汽车发动机的问题现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的难关。不突破这个难关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了。”杨新宇对秦海说道。

    “我记得浦江汽车公司不是引进了德国狼堡公司的发动机技术建了一个年产1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基地吗?”秦海问道。

    “现在已经扩大到年产20万台了。”杨新宇纠正道“除了浦江汽车公司之外北店、安什两家汽车公司也建了自己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各自都形成了年产20万台以上的生产能力。”

    北店汽车公司和安什汽车公司都是国内老牌的汽车企业这两年分别引进了美国、日本的汽车技术。生产合资品牌的小轿车。对于这两家企业建立发动机基地的事情秦海只是有所耳闻并不很了解。听到杨新宇这样说他随口应道:“既然如此那杨主任还操心什么呢?让这几家企业再增加一些投入提高产能。不就可以了吗?”

    “问题在于这几家企业的发动机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是自主技术啊。”杨新宇一语道破了天机。

    “原来是这样……”秦海这才算明白了杨新宇的意思。作为一名穿越者秦海其实应当是能够想到这一点的。只是因为他自己的专业是材料对于汽车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才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问题。他记得直到21世纪初中国大地上跑的小轿车还有一大半用的是引进技术的发动机尤其是在高档汽车方面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发动机所垄断。

    “这么说机械委是打算在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方面做一些事情了?”秦海试探着问道。

    杨新宇道:“的确是有这个打算不过这件事不是由机械委发起的而是北店、浦江、安什等几家大型汽车企业联合发起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在本世纪末开发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自主品牌发动机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赞赏。”

    秦海道:“这是好事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