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了只不过付出的代价是一开始没有考虑的。然而,就算当年他知道会是这样的代价,他应该还是要做的。

    只是多了个心理准备而已。

    其实真要说起来,这种国家缺钱用,得四处算计,甚至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这才是几千年来大多数国家的正常状态,无论古今,皆是如此。要说国家不缺钱用,府库常满,这种日子是很少很少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朵浪花。

    只不过刘彻过去花钱习惯了,突然缺钱用,这才难受一方面,他难以改变花钱习惯,变得节省起来。另一方面,很多花钱的项目早就上马了,比如说军队建设与维持,比如说一些大的工程,诸如他的陵寝什么的。因为最开始有钱,也没有多想。

    现在手头紧张一些了,也不可能改动原本的设计。

    刘彻自己愿不愿意是一回事,大家觉得这会不会有辱国体,堪称帝国级笑话,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更别提具体操作起来的难度总之,这不是大家想要尝试的。

    拆了东墙补西墙,裱裱糊糊的,好不容易把元狩二年给对付过去了。在正月的大朝会上,朝中上下都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

    今年或许一样要开销,但考虑到匈奴刚刚被打痛了,就算依旧来骚扰,也形成不了大战。也就是说,军费开支会少不少财政上面应该能轻松不少吧

    然而,说这话的话,郑当时第一个不信他是大农令,这是九卿之一的官职,主持财政工作。以他的工作经验来说,每年总会有一些不在计划中的开支突然出现,而且是越不希望出现,就越会出现。

    事实也是如此,秋天和匈奴又有了摩擦。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因为武装规模并不大,由此赏赐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其实规模也不能说小,匈奴在北平、定襄各用兵数万,杀了上千人呢但是大汉这边的主力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所以等到匈奴退去,摩擦也没有扩大。

    虽然损失了边民的财产以及上千边民的生命,但以国家财政来说,确实没有造成太大的负担。

    真正给国家财政带来迎头痛击的是紧接而来的山东水患

    水患年年都有华夏的国土不可以说小,翻翻各地方的历史,稍微有点儿常识就能知道了,这块土地上每年总会有一些局部地区发生天灾,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是明君当道、太平盛世就不同。

    只不过,有的时候天灾影响的区域很小,地区也不重要,所以比较重要的是史书都不会留下笔墨。而又有的时候,国家财政健康,国家本身也很健康,些许天灾也不算什么,比较好的行政效率和金钱支撑,可以让灾区得到妥善安排。

    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起什么波澜,更不会有灾民造反的困扰了。

    但这一年的山东水患真有些麻烦波及范围广,灾害严重,根据统计,七十多万受灾人群本地都消化不了,只能迁徙外地。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只会比七十多万这个数字更大

    而且这还不只是救灾的问题呢山东可不是什么老少边穷,这里也是每年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这就像是后世,地广人稀的贫困地区地震,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遭遇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必然不一样。

    山东遭灾,意味着今年在山东的税赋会很成问题

    知道山东遭灾的时候,大农令郑当时好长一段时间觉都睡不好

    然而即使是这样,新的开支该来的还是要来天子之前就决心讨伐昆明了。而为了讨伐昆明,就得习惯水战于是按照原定计划,开始开凿昆明池,用来训练水军。

    开凿昆明池,郑当时是没有意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训练水军在昆明池完工后,就能方便周边灌溉,得到一大片良田。汉代喜欢修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甚至是一种上下共同认可的风气。

    现代社会说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社会没有那么大的商业需求,就得换成要想富,靠水利这是农业社会的逻辑。

    然而在这种缺钱的时候搞这种工程,即使昆明池的工程相较于天子的其他工程已经算是很收敛的了,也一样让人头秃啊

章节目录